我國力推裝配式建筑的發展,國家與各地地方政府頻繁出臺相關促進政策,對綠色建筑和裝配式建筑予以補貼,打開了裝配式建筑行業的市場空間。
相較于傳統鋼筋混凝土結構,鋼結構住宅房屋自重輕,僅為鋼筋混凝土住宅的50%-60%;梁柱截面小、空間利用率高、使用面積比傳統鋼筋混凝土住宅提高8%;標準化的裝配式施工,施工周期短,相較于傳統方式工期減少33%,諸多優勢使得裝配式鋼結構成為住宅產業的未來趨勢。
湖北省裝配式建筑目標
到2020年,武漢市裝配式建筑面積占新建建筑面積比例達到35%以上,襄陽市、宜昌市和荊門市達到20%以上,其他設區城市、恩施州、直管市和神農架林區達到15%以上。到2025年,全省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的比例達到30%以上。
2類項目全部采用裝配式建筑:
一、自2017年7月1日起,全省新建公共租賃住房實施裝配式建筑全裝修。
二、到2020年,武漢市、襄陽市、宜昌市和荊門市新建住宅全面實現住宅全裝修。
裝配式建筑設計應滿足現行規范及抗震要求,對構件在生產、運輸、吊裝等不同工況下及連接進行了補充計算,保證其安全可靠。
在設計過程中通過各類計算模型的模擬,多樣化全方位的實體實驗,通過國內外大量項目的實踐,證明房屋的質量與安全是經得起考驗的,技術是成熟可靠的。
裝配式建筑由于大量的部品部件都是工廠生產的,對品質的把控能力遠遠大于傳統現澆的現場濕作業。
裝配式建筑相比現澆建筑在總施工周期上可縮短,對于高層住宅一般可縮短2-3個月。在主體結構施工階段,與現澆建筑時間基本持平;在裝飾裝修階段,通過免抹灰、外墻集成(包括外飾面、門窗、保溫與外墻一體化預制)、落架時間縮短及室內裝修交叉進行等方面可大大縮短施工時間。
成本控制主要集中在設計階段。建筑平立面設計應遵循規則、簡潔的設計原則;構件設計應做到標準化、簡單化、集成化;幕墻、門窗、欄桿、精裝等環節應前置考慮;模具周轉次數、連接套筒數量、構件重量、塔吊選型及連接縫長度等因素都會直接影響成本。
生產、施工階段,工藝、工法提升和工具改進,在提高效率、減少人工、控制成本等方面起到了積極地作用。
裝配式建筑的預制外墻同樣可以做到豐富的立面裝飾效果。通過工廠化生產方式,采用反打工藝將面磚、石材等飾面與外墻在工廠一次澆筑成型,也可將混凝土外飾面做成凹凸、條紋或各種花紋樣式,立面豐富、變化多樣。
裝配式建筑是建筑產業化中裝配化施工環節的直觀表現,是將工廠生產的預制部品部件在工地現場裝配而成的建筑,全流程應為標準化設計、工廠化生產、裝配化施工、一體化裝修、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化應用。裝配式建筑具有質量穩定、能耗低污染低、生產效率高、安全事故降低、勞動強度小、作業條件好等優勢,裝配式建筑是經過驗證的可靠安全的建筑。
能抗震的關鍵技術之一:裝配式節點的連接技術。目前北京主要采用的技術70年代誕生于美國,72年傳入日本,套筒被預制在構件內,另一端鋼筋在施工現場通過高強的灌漿料灌漿進行連接。
鋼筋灌鋼筋套筒連接技術,上世紀漿套筒連接在日本和美國得到了大量的實踐,其中包括套筒應力-應變曲線、循環張拉疲勞試驗,這樣一個技術經過長期實驗,而且經過了強震的考驗,美國和日本的結論都認為它可以在高層建筑中放心大膽使用。
另外,裝配式建筑還可以通過引入隔震措施,加強抗震性能。
裝配式建筑樓板采用的是疊合樓板,這種疊合樓板與過去的空心樓板不同,它是在預制樓板的基礎上再現澆一層混凝土樓板,從而形成實心的裝配整體式樓板。在隔音標準上,不僅與現澆樓板一致,而且平整度好、節約模板、方便施工。
內隔墻主要有輕質混凝土內隔墻、輕鋼龍骨內隔墻等輕質隔墻。兩種隔墻均具有重量輕、強度較高、耐火性好、通用性強且安裝簡易的特有性,有適應防震、防塵、隔音、吸音、恒溫等功效,同時工期短、施工簡便、不易變形。